肿瘤介入
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可以分为血管介入和非血管介入两种。
血管介入治疗主要有经导管血管栓塞术和动脉灌注化疗。
经导管血管栓塞术:指在影像设备下,将栓塞物质经导管注入靶血管内,阻断肿瘤血供,使肿瘤细胞缺血、缺氧坏死。
动脉灌注化疗:指通过皮下置入导管导丝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肿瘤的供血动脉,该方法使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,靶向性强,对其他脏器的毒副作用小。
非血管介入治疗则主要指消融治疗,可分为化学消融和能量消融。
1.化学消融指在B超或CT引导下,经皮穿刺向肿瘤内部注射无水乙醇、稀盐酸复方消融合剂、乙酸等化学药品,使肿瘤细胞脱水、蛋白质变性达到消融病灶的目的。
有多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表明,能量消融在肿瘤完全消融率、局部复发率、无进展生存及总体生存等诸多方面,均优于化学消融,且能量消融所需治疗次数更少,而两种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并无显著差异,因此临床上化学消融已逐渐被能量消融所取代。
2.能量消融则利用消融针或者其他特殊医疗器械,提供能量,使肿瘤组织融解。根据能量产生的方式以及是否伴随热效应,能量消融可以分为热消融(包括射频消融、微波消融、激光消融、超声消融等),冷冻消融和不可逆电穿孔消融。
热消融中,最常用的是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。
射频消融主要是通过影像设备的引导,将射频消融针经皮穿刺进肿瘤组织内,在皮肤表面贴上负极板,然后接通电源,借助在电极覆盖区域组织内形成的高频电场,促使组织细胞的导电离子和极化分子高速运转震荡摩擦产生热能量,在消融针的前端产生一个球形或椭球形,中心局部温度达到90-120℃的热区,导致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。
微波消融则是在超声、CT等影像引导下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或全麻,将微波消融针经皮穿刺进肿瘤组织,组织内的极性分子在微波电磁场的作用下高速运动,互相摩擦产生热量,肿瘤内消融针中心迅速升温至120℃~150℃时,癌细胞蛋白质彻底变性坏死,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。
冷冻消融术(cryoablation)是利用低温使病变组织快速降温对细胞造成冰晶损伤、溶质损伤和微血管栓塞,引起细胞坏死或凋亡,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。由于冷冻消融无大量热扩散效应,消融边界清晰、创伤小、疼痛感轻,且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肿瘤灶的抗原活性,更有效地启动抗肿瘤免疫反应,从而成为近年着力发展的肿瘤消融技术。
上一篇:【你问我答】肝胆胰肿瘤
下一篇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