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更易发生“脑卒中”
《中国脑卒中报告2022》数据显示: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87万例,其中夏季(6-8月)发病率较其他季节高出12%-15%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夏季脑卒中误诊率高达23.7%,很多患者把早期症状误认为“中暑”而延误治疗。
· 脱水:高温环境下,人体水分流失快,每小时可流失 500-1000ml 水分。若未及时补充,当身体失水达到体重 2% 时,血液黏稠度会显著增加,脑梗风险上升 19%。血液变黏稠后,血流速度减慢,易形成血栓,进而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。很多人直到口渴才喝水,殊不知此时身体已经处于脱水状态。
· 温差:夏季室内外温差较大,从高温户外突然进入低温空调房,血管会经历 “过山车” 式的收缩扩张。研究显示,室内外温差每增加 5℃,脑血管痉挛风险就提高 31%。这种血管的剧烈变化,容易诱发血管破裂或原有斑块脱落,增加脑卒中发病几率。这也是为什么夏季清晨卫生间会成为脑卒中的“高发地”——夜间空调低温+晨起血压高峰+热水刺激的三重打击。
· 不良习惯:夏季一些特有的生活方式会伤害血管。
· 比如,过量饮用冰啤酒+烧烤,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 40%;
· 熬夜看球,让睡眠不足 6 小时的人颈动脉斑块风险增加 27%;
· 剧烈运动后立即冲凉,可能诱发血管痉挛甚至破裂。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。
夏季护脑注意事项:
科学补水
每小时补充100-150ml温水,保持尿液呈淡黄色。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。
温差管理
空调温度设置在26-28℃,进出空调环境时在过渡区停留2-3分钟。
定期筛查
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2年进行一次头颅MRI检查,高风险人群(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吸烟者)每年检查一次。
在炎热的夏季,我们的脑血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。一次简单的头颅核磁检查,可能就是避免灾难性后果的关键。记住:脑卒中预防的核心不是“等到出事再抢救”,而是“提前发现风险,及时干预”。
这些信号提醒你该做检查了!
当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,建议尽快进行头颅核磁检查:
1、突然出现的头晕/视物模糊(持续10分钟以上)
2、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
3、 短暂性言语不清或肢体无力
4、剧烈头痛(尤其伴有颈部僵硬)
相比CT只能看到已经发生的病变,头颅核磁共振(MRI)就像精准的“气象卫星”,能提前发现脑卒中的“恶劣天气”。
上一篇:经常手抖怎么回事?
下一篇:“120口诀”快速识别脑卒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