脑起搏器为什么成为帕金森患者的希望之光
帕金森病在中老年人里较为常见,发病年龄多在 60 岁左右。患病后,手脚会不自主颤抖,动作迟缓,肌肉僵硬,走路姿势怪异,还常伴有抑郁、便秘、睡眠不佳等情况。
我国帕金森病患者数量庞大,预计 2030 年将占全球一半左右。这病需长期服药且无法根治,后期生活自理困难,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。不过,随着科技发展,神经调控技术中的脑深部电刺激(DBS)成为希望之光。
“脑起搏器” 类似心脏起搏器,是植入体内的电子装置,能发出电流刺激大脑特定区域,改善大脑功能,减轻症状。DBS 手术借助它治疗,术后合理程控,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,减少药物剂量,且具有可调、可逆、微创安全等优点。
其治疗范围广,除帕金森病,还包括肌张力障碍、特发性震颤、亨廷顿舞蹈病、药物难治性癫痫、抑郁症等多种疾病。
临床研究显示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:
(1)可改善患者的震颤、僵直、运动缓慢或行动不能、平衡障碍等症状;
(2)减少口服药物的剂量;
(3)能明显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和能力。经验表明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的患者效果显著。
建议在谨慎评估疗效和风险的前提下,适当提前植入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时机,即在出现早期运动并发症时就考虑植入,以便获得新的治疗“蜜月期”。